《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 前言
  • 第 1 章 庚子国难
    • 义和团暴乱
    • 清廷宣战
    • 东南互保
    • 八国联军进京
    • 沙俄侵华与“门户开放”
    • 庚子赔款
  • 第 2 章 变法革新
    • 预约变法
    • 教育改革
    • 军事改革
    • 修律
    • 扶植工商
    • 袁世凯引领地方建设
    • 出版自由
    • 废除满人特殊待遇
  • 第 3 章 预备立宪
    • 日俄战争与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
    • 五大臣出洋考察
    • 立宪时间表
    • 官制改革
    • 地方自治
    • 促开国会与九年立宪清单
    • 《钦定宪法大纲》
    • 光绪慈禧逝世
  • 第 4 章 日本策动反清革命
    • “大陆经略”
    • 选定孙文
    • 留日热潮
    • 汉民族主义运动
    • 同盟会成立
    • 革命改良之争
  • 第 5 章 载沣当国
    • 摄政与罢袁
    • 各省成立咨议局
    • 请愿与逼宫
  • 第 6 章 辛亥革命
    • 会党泛滥
    • 黄花岗暴动
    • 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
    • 保路运动
    • 武昌暴动与各省独立
    • 杀满人狂潮
    • “会党世界”
    • 袁世凯复出与载沣隐退
    • 南北议和
    • 孙中山抢任总统
    • 辛亥革命的属性
  • 第 7 章 孙黄卖国
  • 第 8 章 袁世凯当国
    • 清帝退位
    • 《临时约法》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隆裕太后逝世
    • 孙中山玩铁路
    • 国会选举与孙陈刺宋
    • “二次革命”叛乱
    •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 国会专权
    • 中华革命党成立
    • 《恰克图协约》与蒙古分离
    • 《二十一条》与《中日盟约》
  • 第 9 章 日本推翻袁世凯
    • 袁世凯称帝
    • 讨袁战争
    • 袁世凯逝世
    • 黎元洪继任总统
  • 第 10章 孙中山破坏法统
    • 对德宣战案与府院之争
    • 张勋兵变
    • 以外国贿款分裂国家
    • 桂系议和
    • 关余款催生中国国民党
    • 自封总统
    • 孙陈决裂
    • 粤军逐孙
  • 第 11 章 苏俄输入共产革命
    • 新文化运动
    • 共产学说的由来
    • 列宁与十月政变
    • 五四运动
    • 苏俄创建中共
    • 中共一大
    • 留法勤工俭学
  • 第 12 章 联省自治运动
    • 地方自治与省宪
    • 联省酝酿国宪
    • 曹锟当选总统与首部宪法
  • 第 13 章 从对华宣言到北伐战争
    • 第一次对华宣言
    • 第二次对华宣言
    • 考察孙陈
    • 中共二大
    • “孙吴合作计划”
    • 《孙越宣言》与“二七大罢工”
    • 中共三大
    • 蒋介石访苏
    • 第一次东江战事
    • 第三次对华宣言与拥苏运动
    • 关余危机
    • 苏俄改组国民党
    • 苏俄建立黄埔军校
    • 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 废约运动
    • 奉俄协定
    • 孙中山镇压商团
    •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 逐废帝
    • 孙中山北上
    • 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运动
    • 第二次东江战事
    • 孙中山逝世
    • “二赤”壮大
    • 杨刘唐抗争
    • 俄党政府与廖案
    •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 第三次东江战事
    • 郭松龄反奉与首都革命
    • 讨赤联合阵线成立
    • 三一八惨案与段祺瑞下台
    • 中山舰事件
    • 南口大战与党军北伐
    • 苏俄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
  • 第 14 章 国民党对苏决裂
    • 迁都之争
    • 南京事件
    • 上海武装暴动
    • 搜查苏俄使馆
    • 四一二事变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阎锡山易帜与安国军政府成立
  • 第 15 章 农民运动
    • 苏俄引入土地革命
    • 湖南农民运动
    • 海陆丰农民运动
    • 夏斗寅兵变与马日事变
  • 第 16 章 中共暴动与红色割据
    • 五月指示与汪精卫分共
    • 南昌暴动
    • 八七会议
    • 秋收暴动与井冈山割据
    • 广州暴动与中苏断交
  • 第 17 章 北洋政府时代终结
    • 蒋介石下野与国民党内斗
    • 二期北伐
    • 济南事件
    • 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 北伐战争结束
  • 第 18 章 党国时代开始
    • 国民党训政
    • 神化孙中山热潮
    • 人权运动
  • 第 19 章 新军阀混战
    • 第一次编遣会议
    • 蒋桂战争
    • 蒋冯战争
    • 第二次编遣会议
    • 中原大战
  • 第 20 章 “武装保卫苏联”
    • 中东路战争
    • 中共开除陈独秀
    • 共产国际建立苏区
    • 进攻大城市配合苏联
    • 共产国际建立左联
    • 肃立三路线
    • 牛兰事件
  • 第 21 章 苏区肃反
    • 苏俄引入“肃反”
    • 肃AB团与富田兵变
    • 斯大林支持滥杀
    • 湘鄂西苏区肃反
    • 鄂豫皖苏区肃反
    • 闽西苏区肃反
    • 宁都会议
    • 川陕苏区肃反
  • 第 22 章 斯大林促中日开战
    • 九一八事变
    • 宁粤战争与蒋介石下野
    • 第二轮“武装保卫苏联”
    • 一二八淞沪抗战
  • 第 23 章 中华苏维埃国
    • 苏俄在华建伪国
    • 苏维埃国的社会
    • 苏维埃国的土地革命
    • 苏维埃国的财政
    • 打漳州
    • 查田运动
    • 扩红运动
  • 第 24 章 围剿与长征
    • 四次反围剿
    • 福建事变
    • 第五次围剿
    • 西逃
    • 放行
    • 遵义会议
    • 云贵转圈
    • 会师与分裂
    • 斯大林选定毛泽东
    • 长征结束
  • 第 25 章 建设与备战
    • 整顿财税
    • 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 从国防设计委员会到资源委员会
    • 币制改革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新生活运动
    • 中西本位论争
  • 第 26 章 华北事变
    • 将相之争
    • 长城抗战
    • 《塘沽协定》
    • 察盟军叛乱
    • 《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与华北自治
  • 第 27 章 从救亡运动到西安事变
    • 共产国际发起抗日救亡运动
    • 一二九学生运动
    • 瓦窑堡会议
    • 两个口号三个神话
    • 东征抢粮
    • 两广事变
    • 国共谈判
    • 西安事变
    • 西路军覆灭
  • 第 28 章 国军抗战
    • 斯大林策动中日开战
    • 庐山谈话会
    • 淞沪会战
    • 南京保卫战
    • 徐州会战
    • 武汉会战
  • 第 29 章 中共避战与扩张
    • 洛川会议与红军改编
    • “平型关大捷”
    • 六届六中全会与两面策略
    • 中共华北扩张
    • 共日情报合作
    • 正太路破袭战 (百团大战)
    • 皖南事变
    • “反扫荡”
  • 第 30 章 和平运动
    • 秘密谈判
    • “焦土政策”
    • 汪精卫推动停战
    • 河内刺汪
    • 成立政府
    • 和平运动终结
    • 惩办汉奸运动
  • 第 31 章 抗战中的延安
    • 换妻潮
    • 边区财政
    • 延安整风
    • 中共七大
    • 崇毛热潮
  • 第 32 章 中美摩擦
    • 远征军惨败
    • 史、罗倒蒋
    • 延安梦与民主牌
    • 豫湘桂溃败
    • 史迪威事件
    • 雅尔塔密约
  • 第 33 章 走向全面赤化
    • 苏联出兵东北
    •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外蒙独立
    • 二战结束
    • “摘桃子”与破坏交通线
    • 重庆谈判
    • 苏联摧残东北
    • “战利品合营东北”
    • 反苏运动
    • 斯大林部署推翻国民政府
    • 美国协助赤化中国
    • 国共全面开战
  • 第 34 章 第二条战线作战
    • 一二一事件(昆明学潮)
    • 李、闻刺案
    • 沈崇事件
    • 反饥饿运动
    • 金融战
    • “四大家族”宣传
  • 第 35 章 解放区土改
  • 第 36 章 国民政府时代终结
    • 国民政府制宪
    • 退台准备与二二八事件
    • 辽沈战役
    • 淮海战役
    • 币制改革
    •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 蒋退李代
    • 平津战役
    • 国共和谈
    • 国民党退台
  • 第 37 章 中共建政
    • 斯大林定框架
    • 《共同纲领》
    • 党国体制
  • 第 38 章 朝鲜战争
    • 共产阵营策划朝鲜战争
    • 毛泽东访苏与朝鲜战争计划启动
    • 《中苏友好同盟特别协议》
    • 朝鲜战争爆发
    • 五次战役
    • 抗美援朝运动
    • 停战谈判
    • 细菌战诬陷
    • 朝鲜战争结束
    • 战俘自愿遣返
    • 志愿军撤出朝鲜
  • 第 39 章 镇反运动
  • 第 40 章 土改运动
    • 中共的暴力剥夺土改
    • 国民党的和平土改
  • 第 41 章 整肃运动
    • 批判《武训传》与批判陶行知
    •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批判《红楼梦研究》与批判胡适
    • 高饶事件
    • 潘扬事件
    • 胡风事件与肃反运动
  • 第 42 章 农业合作化
    • 统购统销
    • 合作化运动
  • 第 43 章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三反运动
    • 五反运动
    • 公私合营
  • 第 44 章 反右运动
    • “引蛇出洞”
    • 收网
    • 交心运动
    • 八百万人遭迫害
  • 第 45 章 毛祸大跃进
    • “冒进”与八大
    • 南宁会议
    • 成都会议
    • 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启动
    • 军队整风
    • 北戴河会议
    • 人民公社化
    • 放高产卫星
    • “大炼钢铁”
    • 修水利运动
    • 庐山会议
    • 军委批彭
    • 反右倾运动与反瞒产私分运动
    • 最丑陋的人大会议与城市人民公社运动
    • 信阳事件
    • 建行宫热潮
    • 《星火》抗争与林昭殉道
    • 饥荒中的核试验
    • 八届九中全会与八字方针
    • 七千人大会
    • 大饥荒——人类灾难之最
  • 第 46 章 毛祸未已
    • 民主革命补课运动
    • 批判包产到户
    • 八届十中全会与“大讲阶级斗争”
    • 中印边界战争
    • 四清运动
    • 农业学大寨运动
    • 越战
    • 三线建设
  • 第 47 章 中苏分裂
  • 第 48 章 崇毛洗脑
  • 第 49 章 初期文革
    • 《二月提纲》与杭州会议
    • 《五一六通知》与学生造反
    • 八届十一中全会与刘邓下台
    • 红卫兵运动与自杀潮
    • 抄家与“破四旧”
    • “大串联”
    • 解散“民主党派”
    • “一月风暴”与“二月逆流”
    • 全国武斗
    • 遣送农村与大屠杀
    • “720事件”与“王关戚事件”
    • 军宣队、工宣队、五七干校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样板戏独占舞台
  • 第 50 章 中期文革
    • 八届十二中全会与刘少奇逝世
    • 中共九大
    • “大疏散”与“深挖洞”
    • 崇毛颠狂
    • “清理阶级队伍”
    • “一打三反运动”
    • “清查五一六运动”
    • 九届二中全会
    • 批陈整风运动
    • 南巡”打招呼“
    • 九一三事件
  • 第 51 章 文革外交与输出革命
    • “毛主义”输出革命
    • 尼克松访华
    • 中日建交
    • 中阿决裂
    • 红色高棉灾难
  • 第 52 章 毛祸终结
    • 中共十大
    • “工农兵上大学”
    • 批周测邓
    • “反潮流”
    • 批林批孔运动
    • 四届人大
    • 批判安东尼奥尼
    • 张志新就义
    • 评《水浒》批宋江运动
    •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周恩来逝世
    • 唐山大地震
    • 毛泽东逝世
    • 文革结束
  • 第 53 章 拒绝谢罪
    • 恢复高考
    • “揭批查运动”
    • 平反与“摘帽”
    • 知青回城
    • 学大寨运动不了了之
    • 人民公社制度终结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平反刘少奇与“七三开”
    • 大审判
    • 华国锋下台
  • 第 54 章 邓祸大跃进
    • “洋跃进”
    • 宝钢灾难
    • “严打运动”
    • 祸害深远
  • 第 55 章 中越边境战争
  • 第 56 章 坚持专制
    • 经济特区
    • 民主墙运动
    • 昙花一现的竞选
    • 八二宪法
    • 红色梯队
    • “清除精神污染”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十二届三中全会与经济改革
    • 村民组织法试行
  • 第 57 章 三峡建坝
    • “两把梯子”
    • ​胡乱拍板虚假论证
    • 人大批准
    • 造孽千秋
  • 第 58 章 从学潮到六四
    • 八六学潮与胡耀邦下台
    • 赵、邓分歧
    • 民主运动
    • 调兵与罢赵
    • 戒严与镇压
    • 美国暗助中共
    • 港人抗拒专制
  • 第 59 章 相反的选择
    • 台湾民主化
    • 各国抛弃共产制度
    • 坚守专制“一百年不动摇”
  • 第 60 章 共产革命遗害
    • “党和政府”爆炸性扩张
    • 国民收入不够养官
    • 国民收入不够“党和政府”挥霍
    • 服务特权阶层的医疗体系
    • 劫贫济富的社保体系
    • 堕落的教育体系
    • “土地财政”
    • 债务危机
    • 环境灾难
    • 道德沦丧
  • 结语


美国暗助中共
​
在全世界谴责中共血腥镇压学生,联手实施制裁,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赫尔姆斯和民主党众议员索拉兹为代表的国会议员们打电话到白宫,要求布什总统断绝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实行最严厉的制裁。中共统治风雨飘摇之际,美国政府向邓小平伸出援助之手,前总统尼克松打电话到白宫劝布什不要断绝对华关系,要往长远看。布什政府迫于国会压力明里于6月5日宣布了三项制裁措施:(1)暂停中美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2)暂停中美两国间军事领导人的互访;(3)同意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要求延长逗留时间的请求,暗中打电话就制裁向邓作解释。中国驻美使馆经请示国内后,告诉白宫中国领导人没有与外国领导人直接通电话的习惯。美国国会和一些人权组织对布什总统的态度不满,施压要求对中共作出强硬反应。布什政府迫于国会压力于6月20日宣布新的制裁措施,包括:(1)暂停同中国一切高层(助理国务卿以上)互访;(2)中止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对在中国经营实业的公司的帮助;(3)反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新的10亿美元对华贷款事宜。布什总统采取了欺骗美国民众的作法,在宣布新的制裁措施的同日写亲笔信通过韩叙大使转交邓小平,表示希望邓小平帮助维持中美关系,并问中方是否同意接受华盛顿的秘密使者。布什的信让四面楚歌的邓小平底气倍增。在西方各国效仿美国宣布制裁中国的措施时,布什总统瞒着美国人民和国会派特使秘会邓小平,表明重视中美关系,目前对中国制裁是在美国国会和社会的压力下不得已行动,希望中国领导人谅解,暗示美国将帮助中共维持统治。有了布什总统的支持暗示,邓小平在会见斯考克罗夫特之前对陪同的总理李鹏和外长钱其琛说:“制裁措施我们不在意,吓不倒我们。不要说七国制裁我们,七十国也没有用。”[24]  当时有“中国的萨哈罗夫”之称,在中国知识分子最具影响力的方励之教授被指为六四运动的后台面临被捕。他没有选择在国内抗争,而是走进美国大使馆寻求庇护。当年11月,基辛格访华与邓小平谈交换条件,双方达成交易,北京宣布驱逐方励之,华盛顿解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在方励之夫妇离开北京后,七大工业国在日本召开会议,决议恢复对中国的贷款。[25]  
从美国政府在六四事件后暗助中共可见,美国亲共势力何等强大,不光民主党政客亲共,共和党同样亲共,亲共政客遍布国会、政府。老布什利用总统职权豁免对华制裁的行政命令,利用总统职权解除或修改国会对华禁令,利用方励之做秀误导美国舆论。1993年卸任后,布什几乎年年访华,其中1996年访华四次。布什因此在死后被中共宣布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人们知道,中共所谓的中国人民老朋友并非真正中国人民的朋友,而是为中共作出贡献的老朋友。美国人不愿意看到一个没有共产党的中国,不愿看到没有共产极权国家的世界。中共统治摇摇欲坠时总能见到美国伸出救援之手。林彪事件后,尼克松在毛泽东内外交困时内外交困时以朝拜姿态访华,帮助毛泽东维护了统治。六四事件后,布什在邓小平内外交困时派秘使访华,暗助邓小平渡过难关。事实上,美国的亲共政策、亲共行动从罗斯福总统开始绵延不绝,持续至今。在布什总统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在明里暗里帮助中共,帮中共加入联合国,赋予中共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帮中共加入世贸组织,帮助中共赚取巨大贸易盈余,帮助中共获得巨大的财力。中共能够成对民主世界最大的威胁全赖美国的帮助。加州大学特聘教授林培瑞评论六四后布什总统的对华政策说:布什一方面对美国人民说叫停美中高层接触,同时派其特使秘访北京。若布什不说谎,做人老实点,道德立场较坚实的话,人类,特别是中国人今天会更幸福。


下一节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